“大城市病”如何治理、京津冀如何協同發展?20日,北京市政協委員們建議,北京要不盲目追求規模和速度,不以GDP論英雄,“十三五”時期,北京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速設定在6.5%左右為宜。 北京市“十三五”規劃正在起草。20日,北京市政協召開議政性常委會,圍繞北京市“十三五”規劃編制進行協商議政。 在設定經濟社會發展指標的問題上,政協委員們建議,要“實事求是”。從保持經濟穩定增長、確保居民實際收入水平十年翻一番目標實現、保證比較充分的就業出發,將“十三五”時期北京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速設定在6.5%左右為宜,“適當降低經濟增速,有助於為疏解衛生功能、控制人口、緩解資源環境壓力留出更大的空間。” 近年,北京已關停並轉移不少企業,騰出一些空間。政協委員發現,北京也存在著原有企業遷走後,新的企業不僅效益不高、技術水平不高,且聚集瞭很多人口的問題。 北京市政協委員建議,應當統一規劃騰退空間和土地的衛生用途,建立疏解、騰退用地再利用的管控機制,加強對騰退空間使用的管理,五環內的騰退土地應禁止商業開發,優先用於公共綠地、公共服務設施、基礎設施、文化設施和人居環境建設;五環至六環的騰退土地應限制商業開發,嚴格按照新修訂的城市總體規劃及土地利用規劃要求,根據土地用途和首都新增產業禁限目錄適度開發利用。 對於行政副中心的建設,委員建議,要充分考慮區位、交通等基礎條件,功能不要過於集中,避免走中心城區功能聚集的老路。同時要引導新城和小城鎮發展,立足資源環境條件,依托重大產業項目,帶動新城加快形成優勢產業集群,加快完善新城綜合服務功能,在醫療、教食品育、文化等公共服務資源配置上給予充分的傾斜。 到2020年北京全市常住人食品口要力爭控制在2300萬人以內,其中城區常住人口在2014年基礎上每年降低2-3個百分點,爭取到2020年下降15個百分點左右。如何實現北京“人口上限”和“下降指標”? 政協委員建議,北京要總結過去人口調控的經驗和教訓,盡快修訂完善相關法規,深入研究人往哪裡走、怎麼走等現實問題,防止被疏解人群在北京范圍內“轉圈”。與此同時,要從首都實際出發出臺居住證制度。(完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