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標題:養老金全國統籌難題待破 有國企自己都交不上社保 目前,總體上看,中國的養老金結餘量很大,遠未到入不敷出的地步。但是,一些局部地區問題嚴重,不僅結餘存量水平非常低,而且收不抵支。這些地區食品正在面臨越來越嚴重的養老金困局。 實現基礎養老金全國統籌是既定的改革方向,但改革存在難題頗多。目前各地結餘量存在極大差異,改革會影響到目前結餘量較大省份的利益。劃轉國資至社保基金是一種解決辦法,但因為缺乏具體的行動方案,進展也不明顯。 導讀 鄭春榮表示,全國統籌雖是改革既定方向,但那些養老金餘額幾千億的省份,未必樂意將本省資金交由全國統籌;各省企業繳費基數不同,也會存在不公平問題。另外,如果基礎養老金由全國統籌,責任歸中央政府,如何調動地方積極性,來保證社保金的及時足額的上繳也是個問題——有些省份可能會為瞭“放水養魚”,降低當地企業繳費水平。 去年3月份全國兩會期間,黑龍江省長陸衛生昊表示,黑龍江養老金贍養比達到1.42∶1,2015年jessica jane日本護士養老金發放沒有問題,但明年、後年可能會出現困難。 根據人社部社會保險事業管理中心發佈的報告,2015年全國各省企業養老保險基金結餘差異極大,積累最多的如廣東結餘超過6000億元,最少的為黑龍江僅結餘88億元,黑龍江的結餘僅夠支付一個月的養老金。 業內專傢對21媒體記者表示,結餘僅夠支付一個月養老金,這個說法聽起來有點嚇人。但由於當期養老金有進有出,還有財政補貼,進賬部分若能覆蓋支出部分,也無需動用到結餘資金。 不過,包括黑龍江在內的部分省份,養老金收支形勢安全的確不容樂觀。2015年,包括東北三省在內六個省份,企業職工養老金當期出現“收不抵支”,需要依靠財政補貼,衛生個別需要動用結餘資金。 各省基礎養老金結餘差異較大,“實現基礎養老金全國統籌”為改革的既定方向。不過,若對養老金進行全國層面的統籌,各地繳費存在差異、結餘差別也很大,如何調動地方積極性也是個問題。 分化嚴重 8月份,人社部社會保險事業管理中心發佈《中國社會保險發展年度報告2015》,報告顯示我國城鎮職工與城鄉居民兩項養老保險累計結餘近4萬億元。養老金雖有萬億結餘,但養老壓力在加大——職工養老保險撫養比從2014年2.97∶1,降低到2015年的2.87∶1。 黑龍江省財政廳社會保障處處長馮廣棟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,隨著人口老齡化問題的加劇和贍養比的逐年攀高,近年來養老保險不可持續問題已越來越突顯。從2衛生011年起,養老金當期就開始出現入不抵支,且缺口逐年加大。 上述報告顯示,地方省份年度養老金“收不抵支”的數量在擴大。2014年城鎮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基金僅有河北、黑龍江、寧夏三省,2015年便擴大到黑龍江、遼寧、吉林、河北、陜西和青海六個省份。 若從企業養老金餘額可支付月份數來看,則更為“觸目驚心”。黑龍江2015年底企業養老保險基金結餘88億元,餘額隻夠一個月支付額度。企業養老金餘額較少的還有新疆兵團僅夠3.3個月,吉林夠7.5個月,青海8.2,河北8.6,遼寧8.9。 與之相對應的,廣東2015年底企業養老金累計結餘6158億元,全國該項基金當年的結餘3.41萬億元,占比18%,可支付52.8個月的養老金;北京結餘2783億元,可支付34.6個月;浙江結餘3009億元,可支付24.8個月;江蘇結餘3114億元,可支付22.8個月。 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研究員汪德華對21媒體記者表示,之所以出現明顯的省際差異,主要在於人口結構。像東北三省當年啟動社保改革時,退休的人員就較多,年齡偏大,領取養老金的人多,繳費的人相對較少,收支壓力較大。近幾年,這些地區經濟發展不是太好,青壯年人群大量外出,財政收入形勢也不是太好,加劇瞭這一矛盾。而東部沿海省份,大量年輕人口流入,養老金支付壓力輕,容易形成大量結餘。 馮廣棟表示,2015年黑龍江省60歲以上老年人口占安全總人口的比例達到16.9%,已提前進入老齡化社會,支出壓力不斷加大,不可持續的“鏈條”越拉越緊。再者,作為老工業基地,國有企業、產業工人眾多,養老保險贍養比為1∶1.16,居全國之首,遠遠高於全國平均水平。 遼寧社科院副院長梁啟東對21媒體記者表示,東北三省社保負擔很重,很多城市已經捉襟見肘瞭,東北養老撫養比是平均不到2人養1個人,南方很多省份多是3個人養1個人。 |